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传真 > 媒体报道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4333”育人工程(一)
分享到:
作者:钱犁(笔名) 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发布时间:2021-02-25 16:59:51 打印 字号: | |


公元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一部励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英雄形象。他身上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心”,打动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读者群。这位作家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回答缘何为该作品取其这样的书名时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只有这样,它才能变得如此坚硬,什么都不惧怕”。

时代的车轮疾驰到公元21世纪20年代,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站在历史的高度,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并大胆实施了围绕青年法官成长成才之路的“4333”育人工程,慧眼之独具,影响之深远,效果之明显,为上级点赞,为同行称道,为多年罕见。这里,笔者借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寓意,以南川区法院如何在熊熊燃烧的大熔炉中,将一代青年法官冶炼成“好钢”的台前幕后,向读者报告: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来自重庆市南川区法院“4333”育人工程的报告2015年12月中旬的夜晚,从海拔两千多米的金佛山飘来的雪雨霜风卷起阵阵寒意。但坐落在金佛山脚下的南川区人民法院大门前却仍是喧嚣不减,干警们冒着扉扉细雨,从那尊高大的马锡五雕塑下进进出出,步履矫健而坚定,显得是那样地精神抖擞、英气勃发。

从闪烁的警灯可以看出,这是南川法院的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抓“老赖”、忙送达,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梦想。“尽管寒风冷雨,仍然义无反顾”,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样一支钢铁般的正义之师呢?带着百般好奇,笔者专程到南川法院进行实地采访,学习考察这里构建的青年法官导师制度和“4333”育人工程。(一)现状与困惑:条块分割,门户隔离,人才紧缺,青黄不接,中间“断层”,人员老龄化,思维定式化,一个接一个的隐忧逼着决策者们廓清思路——不能坐看“滚滚长江东逝水”,更应放眼“不尽长江滚滚来”4年前的冬天,南川区法院来了位新人。个头虽不算太高,肤色亦显得黝黑,虽算不上“闪亮登场”,可从他眼神中透出的坚毅与果敢、做事中表现出的精明与干练、言谈举止间洋溢着的激情与活力,在法院机关出出进进的人们总要对他仔细打量一番。他就是即将接任南川区法院院长、刚任命不久的南川法院党组副书记孙养统。孙养统上世纪90年代初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先后任四川省万县地区行署机关法制秘书,重庆市万州区下辖的街道办主任、党委书记,重庆市万州区民政局局长等职。虽然长期担任领导干部,但平民出身的他身上始终保留着农家子弟的善良与质朴,没有一点“官架子”。很快,他这个“外来户”就与人打成一片,融入到南川法院的大家庭中。三个月后的2012年2月20日,在有246名代表参加的重庆市南川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孙养统以244票当选为法院院长,正式主政南川法院。

其时的南川法院逐步加剧的“案多人少”矛盾对老同志的身心带来巨大压力,一些同志纷纷要求到清闲的部门工作;案件任务最重的民事审判部门的10多名庭长、副庭长中,除两位年轻人外,其余年龄均在45岁以上;信息化建设伴随的网上办案新常态导致很多老同志难以适应。在干部成长缓慢、过早看到“天花板”等因素的影响之下,其时的南川法院干部队伍士气有些低沉,事业心不高。走马上任的新院长如何开弓亮剑?全院上下都在静静地期待着;如何率领南川法院领导班子有所作为,不负众望,这也是孙养统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

他敏锐地察觉到,在上届领导的辛勤耕耘下,南川法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加强审判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务员法》实施后招录的20余名年轻人虽然尚未成为骨干力量但正在逐步成长。经历届领导班子的辛勤耕耘,南川法院的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说,上届领导已经点燃了“星星之火”,自己的责任就是如何使之成为燎原之势。孙养统抱着“对南川法院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法律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持重,经过前后几个月的冥思苦想,亲手操刀形成他到南川区法院工作以来的第一个“施政纲领”《凝心聚力,在传承创新中加快发展》,明确提出“在传承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力求创新”。“传承”自然不是依样画瓢,“创新”也不是异想天开。

届内工作目标实现得好不好,这届领导班子建设得强不强,这支队伍锤炼得硬不硬?绝非是一厢情愿单相思。“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说白了,你的构想再好,设计再佳,思路再新,最终还得靠人,靠人的智慧和力量一步一步去实施去推进,去一起合力冲刺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凝心聚力”是首选“良方”,“传承”是弘扬和尊重历史,“创新”是新的治院方略,“加快发展”是最终目标和整体走向。这个讲话由于击中了“兴奋点”,“挠”到了“敏感处”,把一些问题解剖得入木三分,把一些现象分析得入情入理,在2012年3月22日的全院干警大会上一亮相,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新班子任期5年内的三大目标直把南川法院人搅得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一是两大工作目标:通过“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案”实现固本强基夯实基础;通过能动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南川法院发展的深厚根基。二是班子建设目标:建成团结、务实、专业、清廉、为民,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领导集体;三是队伍建设目标:建设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忠诚、为民、公正、清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法官队伍。提出这样的目标并不是想当然。三大目标敲定之前,以孙养统为“班长”的院领导班子先是冷静地把南川法院所处的自身地位与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法院之比,与重庆主城区法院、重庆市二类地区法院之比,与全国、全市、同类发展水平地区法院之比,通过这三个层面的优劣之比,好似“温度计”上两条颜色各异的“水银柱”,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差距在哪儿,已经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经过院领导班子成员好几次观念碰撞,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南川区法院要实现5年任期内工作目标的飞速跳跃,一个最为紧迫、最为棘手的难题就是法官队伍、尤其是青年法官队伍的建设和打造。

经过一番梳理和比较,孙养统将本院法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与如何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要求上提出了这样7个方面的差距:比如“思想不够解放、能动司法理念树立不牢”;比如“当事人诉求提高、和谐司法任重道远”;比如“案多人少矛盾加剧、审判任务越来越重”;比如“涉诉信访问题突出、影响法院正常工作秩序”;还比如“审判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司法质效”等等,等等。凡是对南川区法院法官整体素质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新院长对全院法官队伍素质整体分析和把握绝非杞人忧天。

一位知情者向笔者如此这般谈起南川法院当时的处境:院内部门与部门间、庭室之间门户隔离,条块分割,沟通交流甚少。业务上、工作中几乎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资深法官与青年法官因年龄、思想观念都天然存在着距离,更是各自有着不同的“圈子”。

加上历来干部使用存在着论资排辈或先来后到等现象,年长者在一个位子上一呆就是多年,如果不是因为年龄到点或其它原因,一时之间挪不出位子,年轻人即使再优秀,再出色,再能干,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不敢有非分之想。在这种情况之下,三十七、八岁能当上副科长已是十分幸运,而年近40岁能干上个正科级法官,已算得上“凤毛麟角”了。法官队伍的“青黄不接”和“中间断层”的形成已成为南川法院整体发展和向前推进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坎”。这便是“青年强则南川法院强,青年兴则南川法院兴”这一战略构想提出的发端与先机,也是后来“4333”育人工程及时登台并得以顺利推进的“天时”与“地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人笔下的诗句正恰到好处地映衬出南川区法院决策者们顺应司法体制改革大潮的良好心境和渐次推进的智慧和信心,反映出他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先知与先觉,反映出他们对“依法治国”、司法体制改革整体趋势把握的前瞻性和敏锐性。“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一大真理。

 


 
责任编辑:综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