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苑
陪审超千件案件 成功调解上百起纠纷
特邀调解员冉俊平的法治梦
分享到:
作者:李小威  发布时间:2021-04-01 10:25:27 打印 字号: | |

陪审了超千件案件,成功调解了上百起纠纷,这是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的冉俊平,在新的岗位——人民陪审员上拿出的成绩。

冉俊平今年已经65岁了,自2014年以来,不肯闲下来的他怀着一腔法治梦,主动申请做人民陪审员,并最终被酉阳县法院选聘。 2019年,为探索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新机制,方便群众诉讼,提高司法效率,酉阳县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了诉前调解室,他又被聘请为酉阳县法院诉前调解特邀调解员。。

调解要耐心

调解是一项细致活,需要足够的耐心。原告既已来到法院,有心提起诉讼,与被告之间的矛盾,自不是凭你三两句话就能化解的。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冉俊平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愿意付出更多的耐心细致,他在这方面也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在他调解的一件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的案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这一案件中,被告承包了一家洗脚城的装修工程,并于2016年10月聘用了5位民工为其做工。但装修工程完成后,被告却并未按约支付民工工资。民工苦讨无果,只能向法院寻求帮助。

“你欠我们工钱快4年了,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钱付给我们!”

“我之前说过,手头紧,等宽裕了就把钱付给你们。”

“你每次都这样含糊推托,这次我们不会再相信你了。”

“你不信我也没办法,再说了,你们也没有证据证明我欠你们工钱,我就算不支付,你们又能怎样嘛?”

各说各话、七嘴八舌、闹闹哄哄,这是调解中最常见的情形,身处其中,难免让人头大。但冉俊平却每次都听得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他说,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争吵里,往往藏着双方的诉求和争议焦点,但需要你认真仔细地听,才能发现。了解了双方的争议焦点后,他又先安抚了原被告双方的情绪,再根据事实与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致、耐心地调解。最终,被告同意7天内向5位民工一次性支付欠薪3万元。

原告来调解室领取裁定书的那天,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手里的文书,激动地说道:“冉老师,要不是你帮忙,我们这些民工的工钱可能就追不回来了,谢谢您啊!”

调解有经验

调解是很需要经验的。调解与审判不同,审判是依法裁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调解当然也不能罔顾事实和法律,但更要注重化解双方的心结,这就不能过于拘泥于查清事实、适用法律。如何化解双方的心结,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更多靠的是经验和一颗公平公正的心。

在成为特邀调解员之前,冉俊平已当了多年的人民陪审员,坐在审判席上见证了太多的纠纷,也参与过许多案件的庭上调解,加之他善于总结,早已积累出了自己的一套调解经验。怎么了解当事人最真实的诉求,如何发现双方争议的关键点,什么话语最能引起当事人的共鸣,他都有自己的办法。

当然,调解也不是万能的,什么案子适合调解,什么案子不适合,也是很需要经验来判断的。“调解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还要注重调解后产生的社会责任,如果有的案子不适合调解,或者调解后会加重社会、国家的负担,那就不能盲目调解。”这是冉俊平常挂在嘴边一句话。

比如,在他参与调解的一件离婚案子中,虽然原被告双方愿意调解离婚,但被告当时正在住院,如果调解离婚,可能会使原告逃避义务,不利于保护弱势当事人的利益。他就向法官建议这个案子暂时不调解,而是等了解清楚被告身体状况后再作处理。这靠的就是他的经验。

调解靠专业

调解不是“和稀泥”,虽然不必过于拘泥于查清事实、适用法律,但为了公平公正的调解,仍然离不开专业法律知识,必须依法调解。

对于法律,冉俊平是半路出家,没有基础。但他有一个法治梦,有一颗不服输的心。虽已年过花甲、两鬓霜白,他却依然精神抖擞、敏而好学。为便于开展工作,自行购买了很多法律书籍,闲暇时便拿出来翻阅。“没基础,就读得慢一些、仔细一些;有不懂的,法院里到处是老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硬是将那一摞又一摞写满晦涩法律专业术语的书本给啃了下来,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法律专业知识基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龄从来就不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怀揣一腔法治梦,冉俊平在人生的夕照里,续写下新的法律人生。


 
来源:重庆四中院
责任编辑: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