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重庆,寒潮来袭,气温骤降到零度,山村里的老百姓更愿意待在家里,围炉取暖。
在重庆市江津区蔡家镇新开村村口的赖家,却是另一种“火热”景象。三兄弟为老母亲去世后留下的一套房产争得不可开交,老三还向法院交了诉状。
“打啥子官司,去最近的法庭要走接近一个小时,天还这么冷!”三兄弟吵得愈加激烈了。
1月16日,是这起继承纠纷案件开庭的日子。上午10时17分,一辆白色的厢式货车缓缓驶进农家小院内,车身正面的车窗上方印着法徽,一旁“公正司法”四个字格外打眼。
“赖家三兄弟,到车上来开庭。”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蔡家人民法庭法官徐驰招呼道。
“这不是辆车嘛,怎么开庭?!”平生第一次打官司的的赖老大嘴里嘟囔着,脸上写满不相信。
打开车尾的门,一个小型的法庭映入眼帘。正对面是审判台,法官和书记员正做着开庭前的准备。赖老三坐上了原告席,赖老大和赖老二坐上了被告席。“好暖和,里面还开起空调的呀。”
车外,寒风刺骨,冷得人直打哆嗦。车内,暖意融融,横在三兄弟之间的寒冰正慢慢消融。
“农村的老房子又不值钱,都是几十年的亲兄弟了,要是为这点儿事闹僵了,值得不嘛?”
“我们两个哥哥常年在外打工,以前父母在世时都是老三照顾得多。本来没想和弟弟争的,就是几句话没说到一起,大家红了脸……”
“当老大哥的,还和弟弟较真啊,大度点。”
“法官都啷个说了,我们没意见,房子就给老三。”几番疏导下来,兄弟三人很快便在庭上达成调解。
“既然来了,就不得让你们再跑一趟。”徐驰把刚在电脑中整理好的调解文书打印了出来,送到了三兄弟手中。盖章、确认、送达、签字……法庭内,所有手续“一揽子”办完,案结事了。
接过调解书,赖老三忍不住感叹:“没想到打官司这么方便,真的是到家的‘法庭’!”
“这个‘车载便民法庭’已经是3.0版本了,是我们重庆法院自主研发的,最早起源于江津,2013年第一次开庭就是在蔡家镇,距今刚好十年。”今年57岁的徐驰,扎根基层38年。“过去,我们去乡下开庭,又坐车又走路的,路上就要耽搁大半天。现在‘法庭’直接开到当事人家门口,提供全域立案送达、在线远程庭审、5G直播、现场裁判、文书制作等一站式诉讼服务功能,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12时许,“车载便民法庭”启程返回,一侧车身大屏幕上播放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短片,党的声音在田间地头久久回荡……
采访手记
为民路上永不停息
基层,是为民路上的“第一线”。刚收到今年“新春走基层”的任务时,记者脑海里的第一选择,就是“车载便民法庭”。
一方面,“车载便民法庭”刚在人民法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全国法院唯一一个“特等奖”。另一方面,重庆法院近年来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科技赋能审判,“车载便民法庭”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作。
重庆,因“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和“大山区、大库区”的地理特征被称作“山城”。面对地域限制与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之间的矛盾,重庆法院从未畏惧挑战。
十年匆匆,却也漫漫。2013年,重庆法院为了将“背包式法庭”装载到车上,率先在全国自主研发推出了“车载便民法庭”,并获得了1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用车辆流动式服务弥补法庭定点式服务。2016年,升级版的2.0投入使用。2021年,集约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车载便民法庭”3.0问世,较强的普及推广性让它得以在全市法院覆盖,将数字化法庭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一趟趟田间地头,一次次公正裁判,司法为民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正如“车载便民法庭”从未停下脚步,重庆法院人在为民路上将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