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图片新闻
李永利代表审议“两高”报告: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司法答卷
作者:吴辉、唐晓晖、苏国华  发布时间:2023-03-15 17:02:08 打印 字号: | |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举行会议,分组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永利在会上作审议发言。

 

在审议“两高”工作报告时的发言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永利

认真聆听了“两高”工作报告,总的感觉是:报告通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彰显了作为政治机关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体现了作为司法机关对国之大者牢牢把握、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对公平正义不懈追求的使命担当,是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高质量司法答卷。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数据翔实、金句频出,是政治站位高、大局意识强、人民立场稳、改革创新多、自身建设实的好报告。我完全赞成。
    对于检察院工作,我认为充分体现了“四有”:
    一是政治站位有高度,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推进检察工作理念、体系、机制、能力现代化。
    二是护航发展有深度,创新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统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三是民生检察有温度,抓实群众信访、民事和解、公开听证、支持起诉等检察为民实事,用心纾解群众急难愁盼。
    四是自身建设有实度,一体抓实政治建设、业务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推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

过去五年,人民法院工作体现7个“深”度。

一是深筑政治忠诚,政治建设持续加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创新开展“两个坚持”专题教育、“两个确立”主题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司法理念和司法实践,办理的一批大案要案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依靠人民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切实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实到行动中、体现在岗位上,2363个集体、2799名个人受到中央部门表彰,涌现出一大批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先进典型。

二是深护安全稳定,平安建设再立新功。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惩各种渗透颠覆破坏等犯罪,为新时代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作出积极贡献。持续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我国刑事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呈持续下降态势。对赵正永、孙力军等终身监禁,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抓,彰显党中央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坚定决心。严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惩治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犯罪。及时出台司法政策,有效促进综合治理。

三是深耕中心大局,服务发展精准高效。

牢记“国之大者”,自觉把司法工作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谋划和推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比如:依法服务创新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举措针对性强、务实管用,成绩亮点纷呈。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等一揽子司法政策,促进提振市场信心。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为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了司法助力。跟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司法服务措施,精准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世界环境司法大会等成果丰硕,中国司法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四是深躬司法为民,民生保障扎实深入。

切实实施民法典,依法处理好民生领域案件,“可视门铃侵害邻里隐私案”等一批典型案件,鲜明展示法治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深化家事审判改革,健全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推进军事行政审判试点,健全涉港澳台司法协助互助案件办理机制,全方位加强一老一小、军人军属、港澳台侨等群体权益保障。建成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2020年全国法院诉讼案件连续增长15年后首次下降,2022年再次下降。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中国特色执行制度机制更加健全。

五是深守公正司法,公平正义不断彰显。

牢记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坚决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依法纠正冤错案件”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修改司法解释,消除城乡居民赔偿差异。加强行政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建设,服务“放管服”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公开文书1.4亿份、直播庭审超2100万场,电视剧《底线》等法治剧广受好评,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六是深化改革创新,司法效能充分释放。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140项改革举措渐次落地,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北京、上海、成渝金融法院,审判工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互联网司法开创新模式新规则,智慧法院成为中国司法在国际上的鲜明亮色。报告详细分析审判质效指标,体现了人民法院面对案件压力,发挥改革动力,推动审判质效持续向好的不懈奋斗。

七是深抓从严治党,法院铁军有力锻造。

深入开展队伍教育整顿,法院队伍得到前所未有的淬炼。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既抓高层次审判人才培养,推动3名法官走上国际舞台,又重视基层基础建设,支持西部和民族地区法院队伍建设。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等铁规禁令,以上率下推动全国法院正气充盈、蓬勃向上。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金句频出,如(一)“竭力为市场主体拼经济创造‘暖环境’”;(二)“对‘青花椒’、‘金银花’等‘碰瓷式维权’说不,为合法经营者撑腰,让违法经营者受罚”;(三)“坚决制止‘大数据杀熟’、强制‘二选一’等‘店大欺客’行为”;(四)“流域内法院司法协作‘串珠成链’,携手保护‘母亲河’”;(五)“让人脸安全得到保障,隐私安宁免遭侵扰,名誉荣誉不被诋毁,人格利益更受重视,让人的价值、尊严受到法律充分尊重和保护”;(六)“努力守‘小家’和谐、护‘大家’安定”;(七)“让老人晚年幸福自由受到尊重,让子女常回家看看成为自觉,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八)“通过家庭教育令督促甩手家长‘依法带娃’”;(九)“在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破解长期以来群众解纷立案‘门难进’问题后,还要让群众化解矛盾‘事好办’”;(十)“司法服务全天候‘不打烊’,群众办事可以全流程‘掌上办’”;(十一)“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为群众解忧、帮法官减负、让正义提速”;(十二)“坚决防止‘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十三)“坚决反对‘和稀泥’,着力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十四)“破除行政诉讼‘主客场’现象”;(十五)“让热点案件审判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十六)“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等。这些金句很好地传递了司法的力度和温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在今年报告中,闪现着“成渝金融法院、携手保护‘母亲河’、三峡库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车载便民法庭、铁路提单物权纠纷案”等重庆元素。还有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扎实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善意文明执行、参与世界环境司法大会、请求返还冷冻胚胎案、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和家庭教育令、健全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推行未成年人圆桌审判机制、建设行政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开展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创新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等10余处与重庆法院相关。
    一直以来,最高法院对重庆和重庆法院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重庆设立最高法院第五巡回法庭,支持设立成渝金融法院、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重庆破产法庭、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出台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4条意见等系列司法政策,指导办理重庆钢铁、力帆系、重庆能投系、华生园、新华信托等重大案件,为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2022年,重庆法院14项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经验在“中国—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交流;如期完成年初提出的诉源治理目标,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积案清理任务;法官人均结案375.5件,全国领先;生效裁判服判息诉率98.7%、案件结收比106.8%,均居全国第2位。重庆高院工作报告在市人代会上赞成率为97.79%,同比提升3.64个百分点,再创新高。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最高法院报告要求,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为护航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一是做强政治统领。

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法院必担当”。

二是做好除险清患。

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努力交出“平安”高分报表。

三是做实稳进增效。

高标准建设成渝金融法院,深化重庆破产法庭、知识产权法庭建设,积极探索设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法院,推进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改革,优化铁路及交通运输审判职能,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四是做出惠民有感。

深化拓展落实强基导向“六项工作”,推动出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强化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建设有重庆特色的普惠型为民司法体系。

五是做亮改革求变。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全渝数智法院”建设,扎实开展“数助决策”。

六是做新体制机制。

深化七要素闭环管理机制,用好“党建”“审执”深度融合的两张表,加快形成更多具有重庆法院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七是做优法院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编制法院队伍建设五年规划,选树先进典型,弘扬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

八是做足“两个答案”。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管党治警,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

 

 


 

 

 
来源:宣传处
责任编辑:吴辉、唐晓晖、苏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