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传真 > 媒体报道
人民法院报:莫为口舌之快引发网络名誉侵权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03-30 09:53:44 打印 字号: | |

近日,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一女子因纠纷故意将他人的电话号码发布在交友软件上,并编造色情信息损害他人名誉。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可知,2019年到2022年发生的名誉权纠纷案高达25406件,此类案件在近三年呈持续增长态势。一些网民为逞口舌之快,主观臆造不良信息强加于他人,这不仅会对他人造成困扰,还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和名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个人信息泄露和名誉损害通常会给个人带来严重精神困扰,产生降低社会评价、破坏家庭和睦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防范类似“随意泄露他人身份、损害他人名誉”等行为发生,还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社交平台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实名制登录,可以对聊天中出现的电话号码等身份信息进行屏蔽,对低俗恶语等擦边言论加以惩罚,不让违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坚决打击泄露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等行为,严惩违法分子,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是网民要约束自身行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言一行需真实、正能量,言论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名誉、不逾越法律红线。网民要做到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共建网络法治空间。

三是加强普法宣传。一些网民对于随意泄露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等违法行为存在认知不足。针对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应多通过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就隐私权、名誉权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让互联网企业和网友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还要走进社区开展普法活动,以案释法引导受困扰群众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重庆江北法院